2019年中國豆制品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分析(附產業政策)
豆制品是以大豆、小豆、青豆、豌豆、蠶豆等豆類為主要原料,經加工而成的食品,主要包括豆腐、豆腐絲、豆漿、豆漿粉、豆腐皮、油皮、豆腐干、腐竹、素雞、素火腿等。近幾年,豆制品行業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豆制品生產發展水平不平衡,市場區域化分割。
國家大力支持豆制品行業發展
豆制品行業作為農副產品加工,有利于上游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且作為健康消費食品,其發展歷來得到國家重視及大力支持。國務院、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法規政策,包括2019年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等指導意見,2019年發布的《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等產業政策,2014年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利好大豆食品發展的營養消費政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豆制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對食品的需求開始向營養、健康、安全、美味、方便等方向發展,而豆制品具有人體必需的鈣、磷、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并且含有維生素B1、B2和纖維素,豆制品的消費在百姓飲食消費中不斷增長。根據豆制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9中國大豆食品行業狀況、趨勢及建議》數據,2018年豆制品50強規模企業的銷售額為233.71億元,較2014年的157.03億元增長了48.8%,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5%。預計2019年豆制品50強規模企業銷售額將突破250億元。
數據來源:豆制品專業委員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1、豆制品生產發展水平不平衡,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
豆制品的發展受經濟水平、飲食習慣、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具有豆制品消費的傳統且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的特點,消費水平相對較高,因此豆制品生產相對發達。而往西往北,經濟水平逐漸走低,人口密度變小,豆制品產量、技術水平和種類均呈下降趨勢。根據豆制品專業委員會數據,2018年50強規模豆制品生產企業相對集中在東部、中部和南部:華東地區企業數量Z多,占比44%,華北地區12%,華南地區9%,華中地區14%,西南地區11%,東北地區7%,而西北地區僅占3%。
數據來源:豆制品專業委員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豆制品市場區域化分割,市場集中度較低
豆制品尤其是生鮮豆制品保質期較短,而且運輸儲存均需要冷藏條件,所以生鮮豆制品的生產商基本都以自己的生產基地為中心,呈圓形向四周輻射,輻射半徑與豆制品的保鮮時間和運輸能力相關,通常為150-300公里。輻射半徑的限制減弱了不同區域范圍的生鮮豆制品生產商之間的競爭,造成了市場塊狀分布。同時,不同區域豆制品的生產工藝、口味等差別也進一步導致了豆制品市場呈現區域化、塊狀分布。
在競爭中,我國豆制品行業逐步形成了一批較大規模的地方性品牌企業,這些規模企業迅速占據了大中城市的主流市場,對全國豆制品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帶頭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城鄉消費水平的差異化,以及豆制品行業進入門檻較低的特點,小作坊、小企業生產的產品仍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并會在一定時期內與規模企業并存,行業集中度總體較低。
3、市場份額趨于向大企業集中,品牌影響力逐步加大
從豆制品行業發展進程來看,行業競爭Z終將呈現資源向大企業集中的趨勢。由于食品安全直接關乎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政府部門對于生產企業的監管和社會輿論監督日益嚴格,小企業將因環保或食品質量安全不達標以及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而逐漸被市場淘汰。此外,消費者在選擇豆制品時雖然主要出于便利性的考慮,但是其對于口感和口味的要求并未因此而降低,這就要求企業不斷進行研發,在提升產品口感的同時不斷推出新品種,以增加消費者的消費忠誠度。大企業由于具備產品質量好、品種多樣化、管理規范的優勢,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將不斷強化,市場份額將日趨集中。
(資料來源:中商情報網)